Blog建立16周年

我现在是越来越懒了,就连每年还能坚持准时写的blog周年纪念现在都要往后拖延好几天了,不过迟来总比不来好。

我也是没想到居然能坚持这么久,如果我能活80岁,这已经占了我生命五分之一的长度了。其实也不难,只要定期给域名和服务器续费,网站至少会一直存活在这。至于更新,那就随缘了。我倒是想加快更新频率,无奈还有很多其他优先级更高的事情需要去做。

不管怎么说,再忙也不至于抽不出一丁点时间来写一点东西,主要还是自己懒惰。所以还是得改改,不能这样虚度光阴,先定个小目标,争取每周都能更新一篇吧。等到明年此时再来看看,这一年我写了多少。

牙膏已经挤不动的苹果

一年一度的苹果iPhone发布会已经开完了,今年的新品手机也已经如期发布了,还是一如既往的4款型号,但是这惊艳程度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当我早上醒来看一眼新闻,今年iPhone新机的热度比往年差远了,当我看到一篇具体介绍的文章之后,我就两个字:就这?老实说除了接口换成了USB-C,以及iPhone 15 Pro Max上了个潜望式的5x镜头之外,真没什么太大的亮点,至于边框换成钛合金,也不好说是好是坏。至于什么增加4800像素的HEIF格式,视频拍摄支持log这些特性也并不是大部分人在乎的,或者说偶尔才会使用一下。

而整体让我最为大跌眼镜的就是虽然接口换了USB-C形式,但是只有Pro级别的才是10Gbps级别的速度协议。而iPhone 15这两款不带Pro的机型居然还是USB 2.0协议,速度只有480Mbps,要知道这可是2000年发布的规范,而哪怕是USB 3.0协议,也已经发布距今近15年了。有人说这是苹果区分高低端产品,但是认为不是,这就是恶心人。A17Pro芯片与A16芯片不同算是区分,双摄像头与双摄像头不同是区分,120Hz刷新率与60Hz刷新率不同是区分,等等。但是一个发布已经十几年的协议都还不支持,反而却采用更老的协议,这就是恶心人,没有必要为苹果洗地。

喷归喷,骂归骂,iPhone 15系列的预约销量仍然非常高。有人说喷子们一边骂一边买,口嫌体直。其实不然,这么理解未免有些太二极管思维了。虽然iPhone 15与上一代相对来说提升并不大,并没有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改动或者升级,但是从绝对值来说,它仍然是目前苹果最好的手机,甚至可以说市面上最好的手机。至于iPhone相对安卓的优势还能保持多久,那就很难说了。

手机支付带来的新烦恼

这几年中国的手机支付发展迅猛,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我还尽量使用现金,因为我是一个现金党。但是后来越来越多的店家使用了手机支付,没有准备接收现金,所以我也开始逐渐转向手机支付。

但是我毕竟是成长环境就是从现金支付的时代过来的,我认为交易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你给我东西或者帮我办事,我直接给你钱就好了,我不想再有其他的瓜葛。可是进入手机支付的时代,总有商家惦记更多。

前不久去了一个园区停车,出来的时候需要扫描他们的二维码支付停车费,这原本也很正常。一般支付停车费有两种方式,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支持是采用的比较多的,另外也有一些停车场的闸机装有摄像头,可以把付款码放上去扫描就可以支付了,这种方式最简单,也是我喜欢的方式。虽然这个园区的闸机没有摄像头,没有办法扫描付款码支付车费,这也没关系,无非就是我扫描他们的二维码之后多点几下。

但是扫描完了之后我就懵了,因为弹出的界面并不是支付界面,而是注册会员的界面。并且没有取消或者跳过的按钮,只能注册。我只是想付个停车费,我并不想成为一家公司的会员,对我来说没有必要,我觉得这种方式非常恶心。

原本我想先退出来,停边上然后打电话给物业让他们人工帮我操作,但是当我看了眼后视镜,后面已经排了好几辆车。为了不挡住其他人,我不得已注册了一个账号,然后才能把停车费给付了。出来的时候我把牌子上物业的电话拍下来,然后给他们打过去讨要一个说法,为什么支付停车费还要注册会员。接电话的人显示表示他不知道支付停车费需要注册会员,这话术也太假了。后来说自己只是门卫的,这事他没有权限,我让我帮我向他的领导反应,他说已经周五下班了,我说那就周一替我反应,我等着他们的答复。

结果,毫不意外的这件事就石沉大海了。甚至我自己重新想起来这件事也过了好几天。不过我不打算放过这件事。交易支付原本是一件单纯的事情,现在却必须要注册会员,真的是很恶心人。肯定有人会说注册一个就注册一个呗,注册了又不会怎么样。但是对我来说我就是不爽,我很不喜欢这样,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弄得这么复杂,我很讨厌。也许我这种人在当下的中国是比较难生存的吧。

重庆成都7日之旅

上个月中下旬去重庆旅游,因为成都离重庆也没有多远,于是这两个西部的旅游城市便一起去了,一半时间在重庆,一半时间在成都。周一的一早乘坐大约两个小时的飞机抵达重庆,中午便到达酒店入住,下午便已经在重庆的街头逛上了。

如果从地界上来说,这是我第二次来到重庆,2021年自驾去西藏的时候,高速上从重庆经过,但是并没有进入重庆 城区,所以我觉得这算是我第一次到重庆。重庆给我的感觉非常像香港,主城区同样都是依山而建,同样都是并不宽阔的街道,街道两旁的护栏与绿化风格也都挺像。第一次进入重庆主城区,我就感觉重庆的高楼要比南京多太多了,如果光从建筑群来看,我感觉南京和重庆根本都不是一个档次的。不过仔细想想,重庆本身就是山地的地形,加上人口规模也更大,建筑更多更高似乎也正常。

在南京的时候就感叹来南京旅游的游客实在太多了,来到重庆,自己也加入游客大军成为一员后,发现南京的游客数量相比重庆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了。第一天顺着来福士走到了朝天门,然后往洪崖洞走去,到达洪崖洞街对面的广场就开始等待亮灯,广场聚集来等待洪崖洞亮灯的游客也是越来越多,直到后来整个广场就像一个沙丁鱼关头一样拥挤不堪,我甚至都有点担心会发生踩踏事件。所以原本一直装在包里背着的三脚架根本没有拿出来使用的机会。广场人越来越多,天也越来越黑,洪崖洞却一直等到了8点整才亮灯,而旁边的千厮门大桥亮灯却要再晚半个小时,而天已经完全黑了,对于摄影师来说,这个时间点实在太晚,天空一片死黑没有细节,而且从疏散游客的角度来看,早一点亮灯,拍完的人就可以撤离,便可以缓解拥挤的程度。

8点亮灯后的洪崖洞

从渝北区重庆大剧院前的广场向洪崖洞方向看去,洪崖洞已经亮灯,而千厮门大桥亮灯还要等到8点半

在重庆的酒店订在了八一路上,距离解放碑步行只有两百米,酒店下方的步行街就有一个美食街一个好吃街,各种美食琳琅满目,我感觉这种美食的规模已经完全秒杀南京了,在南京根本就没见过如此规模的美食街,甚至重庆还有这么多个。住在这里的一个好处是,晚上直接下楼就可以买到各种好吃的。重庆人似乎晚上都不睡觉,晚上10点从外面回酒店经过楼下依然是人山人海,而我接近12点下楼买吃的仍然有好多人,夜生活也比南京发展多了。

这次旅行,我已经考虑把摄影器材轻量化了,只带了一台索尼A7R5机身,一支腾龙17-28 F2.8镜头,一支腾龙28-75 F2.8镜头,一套大疆Mavic 3无人机,以及一副很轻巧的三脚架。可是即便这样轻量化的组合,第一天25000多步的行走下来已经疲惫不堪,脚底非常疼,肩膀也因为负重压得很疼,走了一天腰也很酸。考虑到第一次来重庆我也不太熟,很多地方可能不太适合飞无人机,也出于减重,所以就把无人机丢酒店了。一并从相机包中取出的还有三脚架,老老实实当个游客,就拍些游客照好了。即便这样,后续几天也是每天日行超过两万步,依然非常酸痛,可能是第一天强度实在太大了。

可能本地人都会觉得自己的城市没有什么可玩的,而外地人就觉得可玩的好多。作为一个南京人我就觉得南京没什么可玩的,但是到了重庆就感觉一切都很新鲜,有可能适合拍照的地方。第二天顶着烈日去了白象居,没想到一个居民小区也能成网红打卡点,恐怕这只有魔幻城市重庆才能做到。当然,著名的地铁站李子坝站也去看了,一个地铁站居然还有观景平台,就为了看地铁穿楼。第三天又去了磁器口,这倒是没什么太大的特色,感觉就是和夫子庙很类似的一个仿古的小镇之类的景点。

在白象居旁的平台上拍到的重庆长江索道

李子坝地铁站地铁穿楼

在重庆的这几天,每天的天气都超过35度,烈日照在头顶上,实在热的受不了。我还记得在重庆的第二天,一天喝了差不多有15瓶水,但是却几乎没有上一趟厕所,全都变成汗蒸发了。如果我不补水,恐怕要直接被太阳晒成人干了。

在重庆这几天,几乎每天都会去吃一趟火锅。我可是一点辣都不能吃的,幸好有鸳鸯锅可以选择,让我能活着从重庆回来。第四天离开重庆前也是吃了一次火锅,然后奔向高铁站,坐高铁去成都。到了成都,天在下蒙蒙细雨,一会下一会停,而气温非常凉快,只有25度,这和重庆几乎是天壤之别,成都的气温实在太舒服了。

第二天去了大熊猫基地看大熊猫,这天出门天下着蒙蒙细雨,因为不看花花也不需要排那么久的队。进入景区之后,就去排队买了摆渡车的票。原来大熊猫基地内部分成了六七个大区,每个大区都有一个摆渡车站,买了票之后就可以随意乘坐。但老实说,这个乘坐体验并不好。因为每个大区都很大,却只有一个车站,所以下来之后还要走很远,于是给我的感觉就是这车坐起来也并不节省多少体力,下来走的路也一样是走了不少,人也累个半死。总得来说,我对这个大熊猫基地评价不高。

在成都还去了宽窄巷子,春熙路步行街,武侯祠,也就基本都是游客会去的地方。宽窄巷子大致就像南京夫子庙的步行街,不过宽窄巷子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附近卖熊猫毛绒玩具的店。有一家似乎是网红店,来购买的游客很多,从外面看,那火爆程度就跟超市免费发鸡蛋大妈们互相抢夺一样。

成都给我的印象就稍微有些平平无奇了。虽然我是第二次来,在上次2021年去西藏自驾的时候,我就进入过成都市区住了一晚,添置了路上会用到的装备。总的来说,成都就像是一个普通的陌生城市,虽然很多都是新的,但是又和大部分陌生城市差不多,有自己的商业街,步行街,古镇古街,旅游景点等等,和江浙一带的城市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而重庆就显得非常不同了,那种陌生不是因为你不认识,而是那种体验你真的会很少体验到。

同样在成都也呆了三天半,最后一天下午的飞机回来。因为买的是天府机场起飞的机票,而天府机场远在简阳市,所以吃完中饭就开始坐地铁往机场赶了。当天因为南京这边天气原因还推迟了半个小时起飞。因为在重庆背着摄影器材实在累得不行,所以后来到了成都之后,我就索性不带器材了,把摄影包丢酒店,直接带着手机出门拍摄记录就行了。所以最终我在重庆拍了1000多张照片,而在成都只有几张在酒店的窗口拍的照片而已。

重庆归来意犹未尽,现在已经期待今后有机会能自驾去重庆,深度体验一下重庆的立体交通,好好的拍摄重庆的风光。

四刷牵牛岗

牵牛岗是杭州临安大明山上的一个山头,因为这里建设了一个气象雷达站,相应的也铺设了通往山顶的道路,所以普通人开车也可以到达。自从我去年12月第一次去这里就喜欢上了这里,直到今年8月都已经去了四回,而这四回每次遇到的天气都各不相同。

去年12月第一次去这里,刚好遇上了双子座流星雨,上山的车辆络绎不绝,幸好我赶在傍晚前上了山顶,等天黑之后上山的车辆只能沿着路边越排越远。那次的天气非常棒,夜里的能见度非常高,也是我除了在青藏高原外第一次能肉眼看到漫天的繁星。那一夜山上的气氛就像一场盛大的宴会,我一直拍到了差不多夜里12点才上车休息,夜里山上气温-5°C,冷得我只能把车启动吹暖气。第二天一早又起来准备拍日出,但是拍到一半肚子不舒服,只能收拾器材下山了,所以日出延时并没有拍摄成功。

夜里山上的车一直排到了右边道路的尽头

第二次是今年3月底,和上次一样,也是先去了太子尖,夜里在太子尖成功的拍到了银河延时,第二天去了牵牛岗。可惜第二天去牵牛岗天气就很不好,上午还是晴朗的天气,下午就阴云密布。等我傍晚前上到牵牛岗山顶,只有零星的三四辆车。到了天黑,其他的车陆陆续续都下山了,只有我继续留在山顶,期望夜里的云能消散开,但事实是我错了,一直到第二天都是阴沉沉的天气,所以这一回我不仅没有拍到银河,也没有拍到日出,非常遗憾。

7月底,又去了一趟牵牛岗,一路上天气都非常好,直到达到山顶,发现头顶的云层很厚,而且很低,似乎就在头顶没有多远。又是在傍晚登顶,刚好赶上日落,远处西边的太阳火红火红,于是赶紧起飞无人机,但是云层的确又厚又低,无人机飞了没有多高就进入云海中了。等到了晚上,云层似乎更厚了一些,整个山顶都被笼罩在云雾之中。因为台风即将来临,远处的天边不停的闪电,狂风乱作,我却忘了带外套,只带了三件T恤,冷得我只能把所有能穿的衣服全穿上身。那一夜能看到银河的时间加起来恐怕都没有半个小时,想要拍到银河实在太不容易了。到了半夜,实在没有信心,便上车休息了。第二天4点多醒来,远处东方的太阳染红了天空,赶紧拿起相机准备拍摄日出延时,可万万没想到,就在我架设相机的功夫,云海再次席卷而来,而升起的太阳却再也没有看到,直到一个多小时之后,那时候太阳已经高高升起。眺望远处,山峰层峦叠嶂,被云海笼罩,我飞起无人机,穿越到云海之上,拍摄在南京不常见的壮观云海,也算弥补。下山的途中,有一段路被浓浓的水汽所笼罩,能见度可能不足5米。我听到有车在鸣笛,但是看后视镜却看不见车,我慢慢的行驶,突然一辆上山的车出现在我眼前,等我们看到彼此的时候距离恐怕只有5米。

因为不甘心,没有拍摄到银河,所以8月中又去了一趟。这回天气比上次好一些,但依然没有第一次去那样的好天气。天黑了之后我开始拍摄银河延时,但是拍了一个小时左右又有一阵云层遮住了天空,这一遮就是一个多小时,我不得不把拍摄给中断了,于是原本应该是一个片段的素材,被迫分割成了两段。第二天一早继续拍日出,天气条件只能算一般,没有火红的太阳,也没有朝霞,还是有遗憾。

相机在拍摄银河,我坐在椅子上仰望星空,突然一颗明亮的绿色流星划过天空,幸运的是不仅眼睛看到了,相机也记录下来了。

我很喜欢这里,这里视野开阔,开车直达,车可以直接停在路边,下车就可以在另一侧拍照,不用再额外步行,可以相机放着拍延时,人就在车里休息,总之这里的一切我都很喜欢,除了手机信号很差。我一直期望在这里把车停在路边,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坐着吹吹风,看看远处的美景,在这里露营野餐。就当是一个幻想吧。

9月份还有最后的银河拍摄窗口,我也一直在观察牵牛岗的天气,希望能再有一个好天气让我能顺利拍摄到银河与日出。冬天、春天、夏天都来过了,就剩秋天,我想大自然会给我这个机会的。

新陆巡霸道,诗和远方的最佳伙伴

好像我在blog中很少谈到关于开车,开车对我来说是个占比很大的事情,不仅开车时间久里程多,而且我也很喜欢开车,我喜欢开车行驶在路上的感觉,我向往去远方探索自然与美景。

虽然我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在城市里,日常也都是开车轿车,也算不上去探索自然,但是我的内心依然有一颗埋在深处的种子,它时不时就会萌发,涌上心头,迫切的想要离开困住我的逼仄的城市,想要去宽广自由的大自然去。

在2020年的夏天,几乎就是与现在一样的日子,我驾驶着我的车,从南京出发,带上了满满一车的装备,驶向了目的地青海。2021年的秋天,我又再次从南京驾车,到达成都后沿着国道318一路行驶到目的地西藏。这两次自驾旅程让我越发的觉得,出远门还是需要一台SUV。

尽管去青海可以全程高速,而去西藏的318国道路况已经非常不错,但是仍然有非常少的路况非常烂,而这占比很小的烂路却是最为让人头疼。底盘不够高,轮胎不够厚,成为了我一路上最担心的问题。另外,因为我一个人出发,一切从简,而且我大部分时候都会直接在景点附近把车停下,夜里拍拍星空,白天守候合适的光线,所以在轿车我睡觉不是特别方便,也不方便在车里使用电脑。如果是有一台SUV,把后排放倒,与后备箱连成一块大平台,睡觉工作都不是问题了,高底盘厚轮胎也不用太担心路况。

丰田在本月2号发布了新一代的陆巡250系列,也就是熟知的霸道,或者叫普拉多。因为之前在美国丰田已经停售一段时间的陆巡,这一代又会在美国上市,而且在美国会直接叫做陆巡,去掉普拉多的后缀。我还是习惯叫它霸道,而且从这一代的外观来看,叫它霸道问之无愧。

一直以来丰田的陆地巡洋舰系列都是越野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并不是因为它的极限越野能力有多强,那是牧马人干的事,陆巡系列最大的优势就是足够的越野性能,加上非常高的可靠度,所以在廉价的国产越野车诸如坦克300出现前,青藏高原上的越野车清一色的都是丰田的大哥陆巡或者小弟霸道,他们都是陆巡系列。在我两次去西部长途自驾的经历来看,路上最多的单一车型就是陆巡系列了。

所以陆巡也是我一直都非常喜欢的车,这次的新霸道的设计简直完全在我的审美上。方方正正的外观,平直的线条没有多余的装饰,高高的底盘和粗犷的轮胎确保了越野的通过性,一切都充满了购买欲。丰田甚至给新款霸道带来了两款不同的外观,其实主要区别就是前大灯的不同,但大灯就像人的眼睛,眼睛不同,看着就像另一个人一样,汽车也是。我喜欢方形大灯的设计,看着更宽更硬朗更霸气,但圆灯的设计我也很喜欢,可以说它复刻了FJ上的经典设计元素。在新的霸道设计上,充满了各种经典元素的传承,显得很有复古的感觉,但它的设计又有新的变化,在复古的同事又不失现代感,这是新霸道设计上非常难能可贵的。

新的霸道几乎会在全球所有主要的国家上市,动力组合也是各种各样。我猜在中国应该会有两种动力组合,一种2.4T的发动机配上8AT的变速箱,另一种是2.4T的发动机配上8AT变速箱再搭配上混动系统。可以说2.4T混动系统几乎是个完美的组合,不仅可以适度降低油耗,还提升了系统总功率,关键是,在后备箱有一个2400w的电源,我猜这个只会在混动版上提供,毕竟混动的大电池才能够提供这么大的功率,这对于在户外露营使用电器来说非常方便。

我简直太喜欢新霸道了,现在已经梦想着开着新霸道去探索大自然,去西藏,去新疆,去山和大海,去诗和远方,去追求我所向往的生活方式。

索尼A7R5两月使用体验

自从去年10月索尼A7R5发布以来就特别想入手,终于等到今年618有活动价格适中便入手了。到现在为止差不多也用了两个月了,这两个月的时间拍了超过5000张照片,就来简单说说使用体验吧。

之前我的机器是索尼A7R3,添置了一台A7R5之后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手柄更深更宽大了,带来的就是握持手感的大幅度提升,其实这点在A7R4上就有体现了。另一个显著的改变就是液晶屏的变化,从原先只能上下翻转变成在上下翻转的结构上又加入了左右旋转的翻转,现在几乎是各个视角都能很好的照顾到了,不像原先如果把相机举高再竖拍构图的话就没办法了。另外液晶屏的显示效果也改进了很多,EVF的像素也大幅度提升,只是我的感觉不是很明显。侧边的接口盖子也换成了可以翻开的设计,而不再是以前那种一掰开就只有一根细棍挂着的方式,不仅更牢固,也不碍事了。

新机器的性能提升很大,索尼给A7R5带来了AI对焦功能,处理器性能也大幅提升。这回A7R5视频功能有了大幅度提升,不再是只能录制8bit 4:2:0的视频,而是可以录制10bit 4:2:2的视频,关键是还能录制8K视频。虽然8K离普及还有很长的路,但是能录制高规格,获得更好的影像我还是很希望的。不过遗憾的是这台相机和A7R4采用的是同一块CMOS,数据读取速度没有提升,所以相机的果冻效应非常大,不过作为应对,我就尽量录制固定机位的画面。在未来如果拍摄视频更多的话,考虑会添置一台FX3用来主打视频拍摄。

高像素有好也有坏。光线良好的情况下,高像素的解析力非常强。我试过拍了22张照片,最后合成了一张超过4.5亿像素的全景,在之前使用4200万像素的A7R3的时候,这么多照片差不多只能合成2亿多像素的全景。显而易见的,高像素的坏处就是高感表现不好,ISO1600的时候噪点就已经很明显了,所以这台机器要么在后期多花费时间降噪,要么就尽量不要用太高的感光度。

一直以来,索尼的防抖都为人诟病,这回A7R5索尼改进了五轴防抖系统,大幅度了提升了防抖系统可用性。我测试过,使用75mm镜头手持拍摄,最长曝光1.6秒都基本可用,换了一只300mm的镜头测试,最长曝光1/40秒基本可用。再实际拍摄的时候,为了提高防抖成功率,可以缩短一些时间,适度提高感光度,这防抖系统就非常可用了。

缺点还是有的,可能是因为换了新的处理器数据量比较大的关系,拍摄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相机的发热,热量倒不是很严重,但是让人能注意的倒。相反之前的A7R3在拍摄中就从来没有让我感觉到发热,发热量很轻微。发热量说明数据多功耗大,所以A7R5的电池续航也大大的低于A7R3,根据我的使用体验来大致判断,虽然使用同样的电池,但是A7R5的续航只有A7R3的三分之二甚至一半的水平。这只能多备几块电池了。

总的来说,A7R5还是一台让我非常满意的相机,现在我拍摄视频基本都会采用最高的8K来拍摄了。如果你问我A7R5值不值得买,那我肯定会说值得。

越是自卑越是有被害妄想症

又有人辱华了。

外企或者外国人,不是在辱华,就是在辱华的路上。这回是索尼。微博上索尼中国的官方号曾经发布过的几篇内容被官媒扒出来大加指责,国内的舆论上很多人也一致认为索尼活该,索尼是惯犯,索尼这是在辱华侮辱烈士。于是,索尼中国的官方微博号被禁言了。

那就来看看索尼到底发了什么吧。

一共有三条有争议的内容被扒出来,其中最早的一条是2019年底的,而索尼被指责辱华已经是2023年了。2019年因为在南京大屠杀遇难纪念日那天在公众号上发了索尼降噪耳机的宣传,文案中“从不妥协”四个字触发了敏感词。好吧,选择在12月13号南京大屠杀遇难纪念日这天发带有这四个字的文案确实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尤其是国人特别会联想。

另一条是2021年的时候,索尼选择在7.7晚上10点发布新品。因为历史上7.7晚上10点是77事件的爆发时间,于是这条内容也被人认为是别有用心。当时在2021年的时候这条内容就被网暴过,为此索尼还推迟了这款产品的发布。这条内容在2023年初又被扒出来鞭挞了一遍。其实索尼发布新品基本都是以纽约时间为主,伦敦,北京,东京这几处同步发布,所以索尼一般发布新品都是在中国时间晚上10点11点的左右。

最后一条就更有意思了,索尼中国发布了一张照片,这是一位摄影师用索尼的器材拍摄的花丛中的狗。因为用的是自家的产品,被索尼拿来宣传,这本来就是件非常普通的事情,但是却被人指责索尼是在侮辱烈士邱少云,因为那天是邱少云牺牲的日子,而且画面构图与邱少云牺牲时的照片非常像。看来官媒是重新定义了什么叫构图非常像,换了我我是怎么也没法把这两者两张图联想到一起的。

三条内容,每一条都在国内舆论上激起民愤,但是我却觉得有点欲加之罪的感觉。最能够得上用心险恶的也就只有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那天宣传产品文案中用了“从不妥协”这四个字。可是索尼就是个企业而已,也代表不了日本官方,而且这四个字描述的是索尼自家的降噪而已。“从不妥协”这个文案经常被各大品牌使用,是个很普通的文案。

另外两条就更无语了,不论是文案还是图片,根本就够不上,无非就是个时间巧合而已,而大部分人却抓着时间不合适这点来指责索尼,那么,言下之意是否就是无论发布的内容是什么,只要这个日子在中国是个敏感的日子,就什么也不能发,是否是生意也不能做。

既如此,一年只有365天,要算起来每天都会有各种敏感的日子,外企,尤其是日企,在中国是否就不要做生意不要宣传了,不论他们说了什么,只要是个日子,就总有可能和历史事件撞车,就总会被认为是别有用心。

说实在的,要不是官媒指责,包括我在内绝大多数中国人根本不知道邱少云是哪天牺牲的,我更是看不出那张狗的照片和邱少云的照片有什么联系。既然这两张照片都能被联系在一起,所以说到底究竟是谁在辱华,是谁在把这些几乎没有关联的内容联系在一起?

如果仅仅只是凭着时间上的撞车,就指责别人辱华,这实在是内心有点不健康。有人就指出来,索尼在日本遭受原子弹爆炸的日子也发布过类似的内容,那这又怎么说呢。也有人说,索尼中国是由代理公司运营的,这代理的公司是中国的,那么这些内容中国人自己也没觉察到辱华。

我认为这就是自卑心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和一个人一样。一个人越是自卑,就越是会觉得别人说什么都在议论他,越是觉得别人都在迫害他,这就是被害妄想症。正应了那句话,人不辱华华自辱。

告别Adobe XD

智能手机的普及让UI设计也跟着火了起来。最初设计UI的工具还是以Photoshop为主。还记得我10多年前刚入行的时候,那时候做的是外贸电商的网页设计,大家都在用Photoshop来制作,后来App逐渐普及开的时候,也一直在用Photoshop制作。

但是慢慢的大家发现用Photoshop来进行UI设计很繁琐,不仅软件庞大很吃电脑性能,而且UI设计中会有很多重复使用的模块无法使用Photoshop来实现。逐渐的,开始有了Sketch这个专门针对UI设计而开发的工具,它让UI设计一下变得简单很多。

但是Sketch也有个问题,那就是它只支持Mac系统,而我一直都是Windows的忠实用户,我不喜欢Mac系统。大概是看到Photoshop被抢走不少用户,于是Adobe也推出了一款专门针对UI设计而开发的工具,最初叫做Experience Design,后来改名成了XD。和Sketch不同,XD不仅支持Mac系统,也支持Windows系统,这样我也可以用上了。

但是Windows平台的XD有先天的不足,因为Adobe使用了微软的UWP框架来开发,这就导致有很多奇奇怪怪的bug,比如一个典型的就是每次打开都无法记住上一次的窗口大小,永远都是固定的一点点大,必须手动放大才行,挺麻烦的,更别说还有莫名其妙的崩溃的问题。其实这些都不算是大问题,关键是XD一直都没有占据太大的市场份额,我觉得主要还是因为相比Sketch缺失了太多功能,Adobe也没有投入太大的精力来开发。

前几个月的时候,Adobe宣布花200亿收购了另一款UI设计工具Figma。Figma在国外的用户挺多的,并不比Sketch少多少。当时我在想,这下XD应该是完了,毕竟Adobe不可能放弃Figma更为庞大的用户群来充实XD,只可能放弃XD来主打Figma。果不其然,不知道什么时候,Adobe的官网已经找不到XD这款工具了,XD的死刑来得比预计的还要快。

虽然目前XD还能使用,文档也能在线存储,但是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在Adobe宣布收购Figma之前我就开始逐渐使用Figma来进行UI设计,现在更是不可能再去用XD来做设计。其实我觉得XD还挺不错的,之前还经常给朋友推荐,它有一些独特的功能非常好用,可惜始终追赶不上另外两个竞争对手。

从第一次发布Windows版本接触到XD到结束,前后也就6年的时间,实在是感觉有些可惜,我还挺喜欢XD的。

黄码缠身

众所周知,十一过后南京的疫情逐渐变得严重,接着城北的栖霞区内部分区域就被封控了。但是我在行驶在南京绕城公路上的时候,也许是与封控区域擦肩而过,回家后便发现健康码变成黄码了,可是我一路都没有停车,即使经过封控区域,又怎么可能会被感染呢,而一旦黄码缠身,对每个人的生活却有很大的影响。

对于管理者来说,黄码是他们便于管理的工具,对于他们觉得可能存在风险的人群,哪怕只是经过未作停留,几乎没有风险的情况,加上黄码,让黄码的人自己去做核酸排查,便能彻底杜绝风险。这种懒惰的做法管理者们倒是方便了,可是辛苦了每一个被无辜赋予黄码的人。

对于这种被错误赋予黄码的情况倒是可以向社区申诉,不过就是比较折腾。于是我第二天便向社区提出转码申请,不过在等待的过程中还是要先去黄码点做几次核酸。好在我住的地方黄码核酸点几乎没几个人,而先前南京很多人被赋予黄码,据说很多黄码的核酸点排队都要一个小时以上。

接下来的是整个过程中让人最无语的。一般来说被赋予黄码需要在7天内做满5次核酸全部为阴性才能转绿码,但是如果是被错误赋予黄码提出申诉提前转码的话,就需要签下一个承诺书。承诺书的内容大概有两点,一个是写下最近七天内的行程,另一个便是承诺没有去过封控区与接触过可能感染的人群保证后果自己全部承担。

在我看来,这个承诺书是最为荒唐的。如果说写下行程便于疫情防控还能理解,而后半部分的承诺与承担全部后果便是典型的责任转嫁。对于每一个普通人来说,我们是无法知道谁是感染者,谁是携带者,谁是具有风险的人群。其次,作为一个普通人,因为正常的生活便被赋予黄码本来就被带来很多麻烦,还要为管理者的不作为买单。而我认为,这个承诺书本来就应该是管理者的承诺书,应该是他们承诺以后施政应当谨慎,尽量避免给每一个公民带来麻烦。

这种责任转嫁,本末倒置的事情发生在中国也算正常,屡见不鲜了。谁叫我们是特色的主义呢,大家就只能偷着乐了。